>>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正文

    字体大小:    

  • 20年来的俄罗斯:转型陷阱与政治衰退——俄罗斯向何处去?
  • 2013-5-29 8:56:33    字数:23285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人民论坛
  •   普京的世界观与治国理念

      新世纪初期,普京刚刚上台之际,俄罗斯以及西方的媒体纷纷对普京及其思想进行猜测,一些分析家试图给普京贴上这样或那样颜色的标签。有人断言普京是“反共分子”,有人认为他是要退回到苏联的“保守克格勃”;俄罗斯有人认定普京“是对俄罗斯独特道路不感兴趣的西方派”,西方有人则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者”;有人说普京是“自由民主派”,也有人称普京是“铁腕专制主义者”;俄共认为普京在经济上实行的是“自由主义”,而右派则指责普京是企图恢复“警察式的国家”的国家主义者;有学者将普京比喻为“戴高乐主义”,也有学者则把普京与“皮诺切特”模式联系在一起;历史学家有的认为普京像亚历山大三世,有的则认为普京更崇拜彼得大帝。对于上述议论,一些人认为有合理的成份,但形容得并不完全准确,一些标签显得牵强。于是有的分析家采取了“排他法”,提出普京既不属于右派,也不属于左派;政治上非白,也非红;普京支持民主,但有别于自由派;经济上欢迎市场原则,但又强调国家和控制。因此,认定普京在政治上倾向权威主义,在经济上推行国家主义,在思想和道德上属于保守主义,在外交政策上实行现实主义。

      我们认为,将普京及新时期俄罗斯要选择的道路用某种“主义”来概括未免失于简单。普京治国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务实的精神,不以任何“主义”为目标,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俄罗斯实际为坐标,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因此其思想呈现出一种多彩的、混杂的、交叉的景象。应当说,普京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集中反映在普京初期的治国理念中,而普京的治国之道则具体体现在其对时代、阶段、战略、目标、方向、任务、手段、策略等问题的认识上。

      社会观。普京认为,有两种因素决定着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是过去百年的例子证明,苏联共产主义的尝试遭到失败,以市场经济、民主、尊重人权和自由为原则的体制在全球扎根;另一个因素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形成。虽然各国步伐不一,但现代化要求必须推广高新技术,增加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变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信息、公共设施、科学和教育体系。

      历史观。普京认为应该尊重历史和传统,不应“数典忘祖”,他认为,刚刚过去70多年的苏联历史,与父辈们的生活命运紧密相连。俄罗斯著名政治分析家、原《独立报》主编特列齐亚科夫写道,普京的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以下重要思想:即苏联时期不是什么“历史的黑洞”,苏联也不是邪恶帝国;俄罗斯要保持思想、道德的继承性和历史的不间断性。14普京公开提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之一,这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悲剧;卫国战争中的苏联红军是为自由而献身的反法西斯战士;年轻的俄罗斯民主是俄罗斯国家历史的继续。普京反对将历史“碎片化”,强调通过历史来弘扬爱国主义,保存民族的历史记忆。

      价值观。普京认为,在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似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建设成就的,应当寻找能够凝聚全社会的“俄罗斯思想”。俄罗斯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过时间考验的俄罗斯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100年考验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俄罗斯思想应当包含以下核心价值内容: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概念、社会团结。当今俄罗斯社会应当重新弘扬“爱国主义的传统”;俄罗斯必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在俄罗斯,强有力的国家是“秩序的源泉和保障,是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俄罗斯应发扬互助精神,保持稳定与社会和谐,防止重新陷入“政治内讧”。因此,可以将普京的价值观概括为“爱国主义是旗帜,强国意识是核心和支柱,国家主义是手段和动力,社会团结和稳定是基石”。

      道路观。普京提出,苏维埃政权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俄罗斯决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另一方面,普京对10年来俄罗斯所进行的激进改革提出批评,认为社会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无法忍受激进改革。俄罗斯必须寻找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渐进改革道路,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更不应照抄外国教科书上的模式和公式。

      普京提出,俄罗斯社会“绝大多数人反对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希望维持来之不易的政治稳定。2001年2月26日,普京在出访韩国之前对韩国电台记者说:“叶利钦工作在革命时期,而我认为革命对俄罗斯已经够了。现在应该开始一个稳定、正常、加强国家机构、发展公民社会和经济的时期。”可见,冻结革命、拒绝极端、保持稳定是普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普京在与境外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和记者对话时谈到:“至于2012年以后会怎样?你们知道,很难预料。我的任务是保证这个大方向:政权要稳定、正常运转和有效。”15

      普京认为,俄罗斯“你死我活”的革命性阶段已经过去,应当转入日常的建设时期,“强国富民”是根本任务。对于执政的目标和任务,普京明确提出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解决社会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俄罗斯的目标是,保住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找到俄罗斯自己建设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和国家的道路。

      政治观与民主观。普京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民主是“偏激”和“年幼”的,16超越了社会现实。90年代末期俄罗斯所谓的“自由”,只是极少数掌握金钱和财富上层人物的自由。2004年9月,在别斯兰恐怖事件发生后,普京在全国电视讲话再次强调:“我们现在生活在伟大国家——苏联解体之后形成的环境中……我们生活在经济过度不符合现状和政治体制不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的条件下。”17

      普京还认为,推进民主化应符合俄罗斯现实、历史和文化传统。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能够也将自主地决定民主道路上的一切时间期限,以及推进民主的条件。”18现阶段,只有强有力的国家才能保护俄罗斯人民的自由和民主,国家的软弱只会阻碍民主进程。19“国家的软弱无力对自由和民主的威胁,与独裁政权对自由和民主的威胁同样严重。没有国家的有效工作既不会有人和公民的权利,也不会有人和公民的自由,说实在的,也就不会有公民社会本身。”20同时,民主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之上。在2000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说到:“俄罗斯需要一种有竞争力的、有效益的、社会公正的、能够保证政治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制。稳定的经济——这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212004年3月,普京向法国记者表示:“绝对的民主概念是不存在的。当然,有一些不能不遵从的民主基本原则。但是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想保障这些民主原则是不可能的。”22谈到民主与法治、秩序的关系,普京提出,法治是民主的基础,推进民主不能以牺牲法治和稳定为代价。“学会按照宪法生活,这是民主的高等学校,是我们大家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23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在俄罗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有效的法律及政治体系。法治、来之不易的稳定、平稳推行现有经济方针,发展民主不能以牺牲上述一切作为代价。”24对于民主与新闻自由问题,2005年5月,普京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我们想要保证大众传媒的真正独立,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建立起独立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既独立于国家又独立于那些只保护自己集团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的寡头集团。”25

      主权观。普京在政治思想上最重要的成果便是“主权民主论”。“主权民主论”既是对西方兜售民主、发动“颜色革命”的回应,同时也表明要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西化、民主化”和叶利钦时期的“寡头式的自由”划清界限。“主权民主”的思想体现了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思想共识:消除政治混乱,实现政治稳定;通过政治治理,完善体制,巩固国家;民主化要有序地、自主地实行。

      2007年9月,普京在与参加“瓦尔代”俱乐部会议的境外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和记者对话时指出,在当今世界还存在集团势力和单极霸权的情况下,主权概念非常重要。普京说:“当今世界上有幸宣称自己拥有主权的国家屈指可数。也就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还有几个国家。其余国家在一定程度或很大程度上要么互相受制,要么受制于某个集团的首要国家。这听起来让人不太舒服,但我个人坚信这就是事实。因此,主权是当今最宝贵的东西,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没有主权,俄罗斯无法生存。它要么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要么就什么都不是。”26

      “国际观”和“时代观”。普京的亲密战友,时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的谢·伊万诺夫曾撰文论述俄罗斯的国际定位。他认为,当前世界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而且表现在包含各种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今世界大国不仅有边境、经济、军队,还有着自己特殊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并且借此影响或决定世界主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伊万诺夫写道,俄罗斯应当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方案,迎接挑战,参与到严酷而不妥协的斗争之中。俄罗斯不能躲避必然的对抗,应当彻底和充分地维护自己的立场,与公开或隐蔽的敌人作斗争。27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