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本站导航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注册 | 登录

今日推荐 >>    

  1. 您的位置:中俄资讯网  >  中俄时政要闻  >  高端论坛  >  正文

    字体大小:    

  • 从苏联霸权到解体后的混乱:自信的俄罗斯重返世界舞台
  • 2011-8-6 9:03:58    字数:12405    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    俄罗斯研究 胡彦译
  •   1994:善意、怀疑和自我反思

      1994年,俄罗斯政治和传媒环境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不再存在,报纸也不再以苏共的指示和命令为纲了。本文研究的两份报纸在这个阶段都是独立、自由和市场化的,是多元化政治声音的平台。

      1994年初对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的新闻报道非常积极。《消息报》赞美了克林顿的国会致辞,称演讲是“精心构思、热情洋溢的”,总统被比喻成“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发挥出了他的最大能力。此外,克林顿获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巅峰式的民众支持率”,甚至把里根等备受人们尊敬的总统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个纪念性的对里根的重新评价最能代表俄罗斯对美国印象的基本的导向性改变。《消息报》指出,克林顿的致辞反映了有着令人惊叹的增长数据的经济成功和缩小了的社会分裂。克林顿对国会不吝赞美之词,即使国会再三企图阻挠他的政策。听众非常喜欢克林顿的演讲,总统演讲被底下的掌声打断超过63次。在这篇文章中,克林顿表现得像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

      另外,1984年时对美国的妄想明显减少。即使在对北约的特别报道中,美国被描绘成普通盟友,而不再是无处不在的傀儡的主人。1994年也是全方位报道的一年。一方面,提供了关于美俄双边合作项目的正面报道,比如在外太空的合作项目和联合军事演习;另一方面,也写到了一些摩擦事件,例如关于察觉到的美国对俄罗斯政治的干涉,对美国取代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经济援助的恐惧,美国和北约在波斯尼亚战争中采取进攻策略而俄罗斯表现得谨慎克制等等。

      此外,两份报纸表现出对国家自身几乎全神贯注的关注。事实上,国际新闻只有在反映俄罗斯国内外政治现状时才有些新闻价值。这是对于那年以波斯尼亚战争为典型的一系列事件而言的。报道关注俄罗斯的外交行动,关注这些行动如何影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以及对俄罗斯国内政治有何暗示。关注重点是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而非巴尔干半岛上演的戏剧性事件,也绝非是苏联时期所宣称的人类的命运。

      在萨拉热窝之围的处理上,俄罗斯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外交部副部长维塔利·丘尔金(Vitalii Churkin)成功促使各方达成协议。在拉多万·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zic)的政治领导下,波斯尼亚国内的塞尔维亚武装力量从其在萨拉热窝的据点撤退。美国和北约的最后通牒是塞尔维亚人在10天内解除重武器装备,否则北约飞机将开始对塞尔维亚人据点开始空袭。最后通牒似乎只加强了塞尔维亚人的不妥协立场,直到丘尔金成功说服塞尔维亚领导人撤退。俄罗斯媒体欢欣鼓舞,尤其是因为丘尔金的成功被认为是俄罗斯重返世界政治舞台的象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交退居二线:“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关于巴尔干民族的未来的问题无法解决”,《共青团真理报》欢呼道。文章提到克林顿总统就这次成功的外交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祝贺,这也体现了“国际社会一致认同,即便是勉强的,俄罗斯带着自尊重返国际外交舞台”。

      然而,几乎在丘尔金成功的同时,克林顿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会上,他揭露了中情局的一个重要官员奥尔德里奇·艾姆斯(Aldridge Ames)是俄罗斯联邦的间谍。与艾姆斯一同受雇于中情局的他的妻子也受到了牵连。几篇俄罗斯报道称克林顿总统亲自告诉媒体此事而不是按照惯例和低调原则由中情局官员出面处理并非巧合。这些报道称新闻发布会的时间选择也不出人意料。据称揭发此事是为了分散对俄罗斯在巴尔干外交荣誉的注意力而策划的。根据这种逻辑,俄罗斯应该被简单地告知要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它还正在接受美国的信贷援助。《共青团真理报》用讽刺的言语描述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发布会:“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介入此事。当他提到狡猾和忘恩负义的俄罗斯人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如此的惊恐啊!”

      报道指出美国当局在艾姆斯事件上极为虚伪,因为“俄罗斯在华盛顿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美国已在莫斯科做过的”。换句话来说,即使对待美国的态度与10年前摩尼教的形象相比已经有了差别,但是怀疑仍然挥之不去。在诸如《共青团真理报》等俄罗斯媒体的报道中可以时不时地察觉到对于过去的怀念:“想当年,任何西方大国煽动鼓吹俄罗斯间谍事件,莫斯科必秉持以牙还牙的原则予以回应。你拘留我也拘留,你驱逐我也驱逐。即使是在戈尔巴乔夫统治前期也是如此。但是自那时起,政治意愿衰弱了……如果俄罗斯希望表现出强硬立场,它将不得不曝光两个在莫斯科的间谍。”

  • >> 点击进入新闻中心 体验更多精彩 >>
  1.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版权与免责声明:欢迎转载中俄资讯网内容,本站内容都是在投入巨大采编成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形成的智力成果,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俄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欲转载的,请注明出处:中俄资讯网www.chinaru.info;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采编自其它媒体或经推荐后使用,本网转载或采编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3、本站充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支持配合!
Copyright·2009–2021 (中俄资讯网 www.chinaru.info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9042334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beian.miit.gov.cn 俄联邦注册号:C/R—821918152